分类:艺术品
库存:1
金额:S$13600.00
《赶火车》这幅长4.5米、高1.55米的油画,以全景式的构图和宏阔的场面真实地描绘80年代中国芸芸众生赶火车的情景,再现国情民生,开创了后“文革”时代艺术直面现实与人生的理念,被誉为中国油画的“清明上河图”。在上世纪末,美国亚太艺术研究院授予该作品“20世纪艺术贡献奖勋章”金奖,在2003年中国嘉德十周年庆典拍卖会上,以363万元的高价成交,成为21世纪初价值最高的中国当代油画。
高小华曾在自述文章《回忆、自省与批评》中反思说:“没有比赶火车的时刻更能了解中国人、中国社会了。那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场面,人们来自各民族、各阶层,南迁北返,送故迎新,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人生百态几乎融于此一刻,那是中国现代社会的缩影”。
相关评论
高小华的《赶火车》就像是一个连续情节中的一个镜头。早期“伤痕绘画”中的戏剧性冲突和事件、情感、心理的逻辑联系也大大淡化了。乡土自然主义绘画的代表作者几乎都画过伤痕绘画。从伤痕转入乡土,显示出画家对人关注的视角的转移。
——高名潞
《中国当代美术史》第一章
我们都感到四川美院的创作是很出色的,我过去讲过,四川是一个派,如高小华的《赶火车》,所画的人物比《清明上河图》还好,这是中国油画的《清明上河图》。
——艾中信、王琦
《1982四川美院油画赴京展座谈会纪要摘》
在“伤痕”和“乡土”美术思潮中起过弄潮儿作用的青年画家,在不断变化的形势中也在不断地进行新的调整和探索。高小华在1981年的毕业创作中,推出描绘众多人物的《赶火车》。高小华在回忆中说:“没有比赶火车的时刻更能了解中国人、中国社会了。那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场面,人们来自各民族、各阶层,南迁北返,送故迎新,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人生百态几乎融于此一刻--那是中国现代社会的缩影”。
——邵大箴
《无愧于时代的艺术——1977-1989年的中国油画》
高小华的《赶火车》显然没有尖锐的冲突和戏剧化的情节,也不以人物形象的塑造为重点。作者所关注的仍然是当时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状态,没有“主要人物”,没有“中心情节”,既不是赞颂,也不是挖苦,当年我们就是如此这般地生活着。也许由于过于真实,当时不曾产生震撼或者激动,而在过去了二十几年之后再看这幅画,我不能不被毫不造作的真实所震撼。当年的“杂乱”、“含糊”,已经凝聚为明晰的历史性叙述。他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缩影。作为那个时代走过来的普通中国人,我觉得《赶火车》在表现八十年代初期中国普通人的精神状态和社会气氛方面,堪称无出其右。
——水天中《直面人生的艺术》
我至今觉得《赶火车》是你最好、最震撼人心的画,那是苏联社会现实主义“美学”继“伤痕”打开缺口后的一种不自觉的回归。——这十年我们的内心又添了许多的“伤痕”那仍然是我们创作的源泉,你说是不是?
——陈丹青(作家、文艺评论家)
在伤痕美术中,有几件具有重要意义的代表作,成为那个时代的注脚,是社会思潮和艺术精神双重变革的集中体现,如高小华的《为什么》、《赶火车》。《为什么》勾勒出一代中国人困惑、迷茫的真实群像;而《赶火车》则生动的刻画了一个现实主义社会场景:人们来自各个民族、各个阶层、南迁北返、送故迎新、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人生百态几乎都融聚于此一刻……随后,高小华移居美国。中国传统艺术和西方当代艺术之间的冲撞与融合,也给他后来的创作,提供了养分。
——余可(艺术批评家)
高小华的“往事”,既有极端年代政治斗争、“上山下乡”、“洋插队”等的经历,也有一个艺术家二十多年对人生与社会感悟的个人经验.他用《为什么》给我们讲述了烽华少年兄弟姐妹间的血腥杀戮;用《我爱油田》讲述了事业高尚爱情低贱的真实、扭曲、荒诞的故事;用《赶火车》再现了一个远逝的郁闷的年代国人们的辛酸往事。这些见证旧事的珍贵图像或被收藏于国家美术馆,或被爱家高价收藏。我们今天看到的珍藏手稿,是沉淀于上述名作身后的往事印象片段。其技术功底的老道,表现语言的睿智,都使得作品面貌保持着鲜明个性。
——陈默(艺术批评家)
27岁创作的《赶火车》,以泰山压顶之势突兀于写实油画之塬,美术史上的意义是中国油画的“清明上河图” ,是当代艺术的“世纪贡献”,所有勋章不过是锦上添花,细分如此隆誉的肌理,我们清晰可见:尺幅之巨,场面之大,刻画之帅,正是他看家的三板斧,也是他吞吐万象的三原色。一个“巨大帅”的高小华呼之欲出。此时,他才是刚刚毕业的应届生。
——汪帅(艺术批评家)
他全力以赴准备毕业创作,虽无“力挽狂澜”之心,却有“东山再起”之意。想以“大手笔”完成一幅“巨作”来再次证实自己的才能,是他创作《赶火车》的主要动机,还有自己生活的经历、体会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对人物绘画的热衷、执迷,都驱使他去绘制这幅当时中国画坛上少见的大油画。
……为了“找感觉”搜集素材,他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带着照相机和速写本乘火车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漫游神州大地。他原打算画出整整一列火车、上千的人物。然而,仅凭他那时的创作条件,包括物质上的、艺术功力上的等等,都不现实。于是,画幅规格一缩再缩,最后缩到只画一节车箱。宏伟的计划只能有限地实施了。
——凌承纬《时代与艺术》
那幅长4.5米、高1.5米的《赶火车》也是高小华在川美读书时画的,当时无论是学生、老师还是职业艺术家,很少有人愿意画这么大一幅群像式作品,因为太劳神费力了。这幅作品给高小华带来最大的收获不是获奖,也不是曾经拍卖出的天价,而是它为他现在画全景画埋下了伏笔。高小华说:“你看我在学生时代画的《赶火车》就可以发现,我是多么地喜欢画大画,反映大时代的面貌用大画很合适。”艺术也是一个轮回,朝圣者高小华从起点出发,又从终点回到了起点,而他还愿意一直这样跋涉下去。
——《大画传奇高小华:愿做中国的米开朗基罗》
关于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中国传统现实主义有一个经典命题——“艺术高于生活”。然而,在《赶火车》当中,既没有高于生活的崇高升华,也没有超越人性的英雄形象。普普通通的平凡世界和日常生活不仅让高小华得以走入比传统现实主义更真实的现实,也由此给当代中国人带来体悟生活和感知现实的真切感动。
——支宇
《具身的进路:中国当代艺术的视觉认知和观看方式》
在紧随其后的另一幅现实主义巨作《赶火车》(1981)中,高小华以更为宽广的视野和更为敏锐的感触来观察正在发生改革开放巨变的中国当代历史与现实。他的现实主义艺术的人道主义精神质素在《赶火车》巨大的画幅面前得到了一次空前的抒发与表现。与此同时,高小华也彰显了其在中国当代艺术家中罕见的把握时代与现实脉动的感知能力和以具象写实方式再现宏大场面的艺术才华。
——彭肜
《从“记忆历史”到“追问现实”论高小华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