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东盟“五国十二城重走郑和路”系列活动的重要一站,国际非遗联盟主导的文化经贸考察交流团于6月4日走进“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福建泉州。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商会代表齐聚一堂,在探访郑和遗迹、座谈交流中,深挖泉州作为郑和下西洋“重要起锚地、补给站与文化枢纽”的历史内涵,尤其聚焦非遗技艺如何借助郑和航线实现跨文明传播,为当代“一带一路”非遗合作注入历史智慧。
以史为鉴:
泉州非遗,郑和 “软实力” 的活态见证
“620 年前,郑和船队携带的不仅是丝绸、瓷器,更是中国与沿线国家非遗技艺交融的种子。” 国际非遗联盟主席宋卓蔚在泉州座谈会上强调,泉州作为郑和下西洋的关键节点,其非遗资源正是这段历史最生动的注脚。
考察团一行首先回溯了泉州与郑和的深厚渊源:旅居新加坡的郑和研究学者、国际非遗联盟名誉主席四次重走郑和路的韩胜宝介绍,泉州的安溪铁观音制作技艺、德化白瓷烧制技艺,乃至堪称“古代造船黑科技”的水密隔舱技艺,均通过郑和船队走向东南亚、南亚,成为“活态的文化使者”。
如今,泉州保留的“郑和行香碑”“接官亭”“郑和堤”等遗迹,与 “郑和家宴” 等新文创名片相映成趣,印证着非遗在历史与当代的延续性。宋卓蔚进一步指出,郑和下西洋的“硬实力”(航海技术、船队规模)为“软实力”(非遗技艺、生活智慧)的传播提供了载体。例如,泉州冶铁技术的外传改善了沿线国家的农具制造,德化白瓷的审美影响了东南亚的陶瓷风格,而这些技术与技艺的交流,本质上是“共享太平、共同发展”的郑和精神的体现 ——这也正是国际非遗联盟推动跨国非遗合作的核心宗旨。
座谈深研:
多维视角下的非遗交流新篇章
当日座谈会上,来自各界的专家围绕“郑和与文明互鉴”展开多维探讨,其核心议题均指向非遗在跨文化交流中的纽带作用: 韩胜宝以“郑和与外交策略”为主题,剖析了船队通过馈赠非遗工艺品(如瓷器、茶叶)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和平外交,印证了非遗作为“外交语言”的独特价值; 郑和碑守护者、西安大学习巷清真寺阿訇毛坤从“郑和与穆斯林文化”切入,讲述了郑和团队中多元文化背景的船员如何促进伊斯兰文化与中国非遗技艺(如建筑、纺织)的融合; 新加坡“金融教父”、东盟—中国工商总会常务副会长黄达则从经济视角解读,强调郑和航线不仅是贸易通道,更是非遗技艺的“市场拓展线”,其“互利共赢”模式对当代非遗产业国际化具有重要启示。
旅居新加坡媒体人、郑和研究学者韩胜宝
郑和国际合作组织总干事孙治国表示,此次泉州之行旨在推动海内外研究力量聚焦“非遗与海丝”主题,而国际非遗联盟在其中发挥的“资源整合者”作用至关重要——通过梳理历史脉络,为泉州与东盟国家的非遗展演、传承人互访、青少年研学等合作搭建桥梁。
实地探访:
触摸闽南非遗的 “活态传承”
考察团特别走访了“来旺良品堂闽南古早味传承基地”,近距离观察闽南传统糕点制作技艺、传统酱菜酿造等非遗项目。这些看似日常的饮食技艺,实则是当年随郑和船队船员 “落地生根” 的文化遗存,如今已成为连接闽籍华人与东南亚饮食文化的纽带。
国际非遗联盟团队表示,将记录整理泉州非遗的“海丝基因”,计划在后续新加坡主会场的 “郑和下西洋 620 周年”系列活动中,通过非遗艺术展览专区重点呈现泉州与东盟国家的技艺互鉴案例,如闽南剪纸与马来西亚“ kain songket”织锦的图案交融、铁观音茶艺与新加坡“娘惹茶点”的习俗共鸣等。
联盟使命:
让海丝非遗在当代焕发新生
据介绍,国际非遗联盟主导的“重走郑和路”系列活动,以泉州为重要节点,串联南京、太仓、海南等国内城市及东南亚五国,通过非遗展览、学术研讨、商业对接等形式,持续挖掘 “郑和文化圈” 的非遗共性。接下来,活动将在新加坡迎来高潮 ——8 月 2 日,国际非遗联盟将正式揭牌,同期举办的非遗联展、《孙子兵法让世界读懂中国》海外首发等活动,将进一步推动中国与东盟的非遗跨界合作。 宋卓蔚强调:“泉州的非遗故事告诉我们,文明交流从来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双向滋养。国际非遗联盟将以郑和精神为指引,让更多‘活着的遗产’跨越国界,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基石。”本次泉州之行,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国际非遗联盟践行 “文化互鉴、商业互通”理念的具体实践,为“海上丝绸之路”非遗品牌的全球传播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新网报道链接http://m.chinanews.com/wap/detail/zw/ydyl/2025/06-04/10426945.shtml,可复制链接到浏览器中打开了解详情。
了解更多详情请登录so.sg,关注国际非遗联盟。
End